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宁静致远 醉心教研 ——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

来源:教书育人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肖泽宇教授说自己从未刻意去设计过自己的科研路,却就这样渐渐走到了这条路上。或许这就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吧。未来,她希望继续做一些有影响力

肖泽宇教授说自己从未刻意去设计过自己的科研路,却就这样渐渐走到了这条路上。或许这就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吧。未来,她希望继续做一些有影响力的工作,但这种影响力不是发了多少文章,影响因子是多少,而是科研成果从基础研究到转化应用的推动,希望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最终应用到临床,让更多的患者受益,这是她长远的科研目标。

教学篇——桃李天下的育人之路

“学不足以修己治人,则为无用之学”。这也是肖泽宇教授在教学和带领团队过程中一直遵循的理念。

肖泽宇教授介绍说,纳米医学研究一定要融入化学、生物以及药学技术,因此在选择团队成员时,她总是综合考虑。当前十余人的团队中,包括一个助研,一个技术员,一个博后,四个博士和几个硕士,分别是具有化学、生物和药学专业背景的人才,从而形成了一种交叉融合、相互学习、各取所长的良好团队氛围。能够实现以医学问题为导向,依靠化学人才创造出新的材料和分子,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进而通过药学人才和药学评价使其真正地在细胞动物实验上验证其有效性。只有通过具有生物背景的人才能回答在好的治疗效果中,还隐藏着哪些生物学的机制。

对于团队成员,肖泽宇教授主张大家一定要既独立又团结,即一方面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团队,必须要有团结快乐的氛围,共同实现课题的突破。此外,她还强调了团队成员的创造力培养。

教学中,肖泽宇教授主要承担本科生的教学任务,每年本科理论课时大概有60个学时,主要教授《药理学总论》。多年的教学生涯,让肖泽宇教授赢得了学生的高度评价。或许是因为她从不照本宣科,总是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将基础知识传授给他们;亦或许是她总是在教学中为学生考虑的更加长远,教给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不断将基础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存,从而在未来从事医药行业或其他行业中更加受用。但无论哪一方面,她都让学生意识到了知识的意义和重要性,兴趣比死记硬背更重要。

教书育人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肖泽宇教授认为,站在三尺讲台的成就感是其他行业所无法比拟的。这也是为何当初她选择到高校工作的原因。如今,她最渴望桃李满天下,走到哪里都有自己的学生。她觉得本科的教育对人的影响非常大,作为一位老师,可能某一句话或某些理念就能影响一个学生的未来。

“我最大的希望就是曾听过我的课的学生,当他有一天真正成为一位医生的时候,还能够记得我的一些想法,用我教过的知识能真正去帮助病人,我觉得就够了。”肖泽宇教授就是这样一直心无旁骛地醉心于科研和教学工作中,远离浮躁,默默耕耘,也因此在漫漫人生中走得更加稳健和踏实。

《孟子·尽心下》中有这样一句话:“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告诫后人,做学问要持之以恒,方能取得成功,浅尝辄止,则会失败。而心无旁骛、执着追求,正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纳米医学研究组负责人肖泽宇教授学术探索和教书育人的真实写照。学术篇——执着探索的点滴足迹当不同的思维、不同的学科交融在一起,往复生一,往往能获得令人欣喜的新发现。对肖泽宇教授而言,在长期利用纳米药剂学、工程学、化学生物学、分子影像学等手段开展针对肿瘤诊断与治疗的转化医学研究的过程中,跨学科已经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本科就读于北大药学院的肖泽宇,当时已经对非常热门的纳米技术有概念上的认识,从攻读博士学位开始,进入中国科学院白春礼院士的分子纳米结构和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对纳米有了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师从博士生导师方晓红教授,在国内较早地将先进纳米技术应用到解决细胞膜受体内吞的基础生物学问题上。在这个过程中,拥有药学背景的肖泽宇开始思考,能否借助现有的机制研究,开展一些更能解决实际需求的课题。恰恰此时她得到了去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学习的机会,师从谭蔚泓院士,开展了筛选核酸适体的相关研究,专注于寻找具有内吞性质的核酸适体,并将其作为一个特异性识别并进入肿瘤细胞靶分子。在这一年时间里,她最终找到了一个能够内吞的核酸适体,可用于介导肿瘤细胞的特异识别及内吞行为,在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于是,在麻省理工学院药物递送领域开创者Robert Langer院士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肖泽宇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将核酸适体实实在在地做成一个介导纳米药物靶向递送的特异识别分子,用于肿瘤的靶向治疗。这也让她从基础性研究转向了更具应用性的研究。在此期间,她研究设计了多种纳米制剂,并真正用于解决临床需求和问题。当时最大的希望就是让更多人知道,纳米并非概念上的词语,它也能真正让病人受益。在自己的科研领域做出一点成绩,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或许,这是很多海归学者共同的夙愿,肖泽宇也不例外。回国后她发现,随着纳米技术在肿瘤治疗中得到应用,诊疗一体化的需求越来越高,但当时国内在拉曼影像技术领域,尤其是在活体医药学方面的应用尚属空白。为此,她重点开展了拉曼影像纳米探针在医药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并希望通过这一技术在活体上实现实时的肿瘤诊断和治疗工作,从而填补国内空白。在这一领域,肖泽宇教授回国后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实时检测残余肿瘤,同时彻底清除。为此,肖泽宇课题组通过构建诊疗一体化的缝隙增强拉曼纳米探针,实现手术中高灵敏特异性的检测并根除残留微小病灶。研究结果显示,基于该探针的拉曼影像介导下光热清除的手术方案可防止术后肿瘤复发及转移并显著延长小鼠的生存期。这一研究拓展了拉曼影像用于诊疗一体化的活体生物医学应用。该“纳米探针捕捉残余肿瘤细胞”的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在纳米医学领域知名期刊《美国化学学会纳米材料》上,引起了纳米医学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随后,肖泽宇带领团队开始研究制备生物仿生的白蛋白纳米制剂。该制剂巧妙地利用了白蛋白与影像探针的天然高亲和力,改变了影像分子的分子旋转,使其同时可以影像和治疗,白蛋白又是人体自身的天然药物载体,更利于临床转化和应用。在原位小鼠结肠癌模型中,研究结果表明:影像介导下光热清除的手术方案可防止术后肿瘤复发及转移并显著延长小鼠的生存期。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并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解决肺癌的靶向药物耐药问题。为此,肖泽宇课题组提出了光动力纳米策略,即通过在肿瘤局部的光控照射,利用纳米材料能够在肿瘤内产生高浓度度活性氧的性质灭活肿瘤内过度激活的旁路信号,从而以简单、安全、可控的方式解决靶向药物耐药的问题。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纳米医学领域知名期刊《纳米快报》上,并引起肺癌治疗专家及患者的关注。对结肠癌的早期检测进行研究。因为目前结肠癌的诊断主要依靠肠镜检查,但国内很多贫困地区受医疗条件制约,很难及早发现结肠癌的发生。因此,肖泽宇课题组希望研发一种智能纳米诊断胶囊,可以原位可视化、无创地对一些结肠部位炎症或癌症进行早期预警,同时让普通老百姓可以用得起,早发现、早治疗。肖泽宇教授说自己从未刻意去设计过自己的科研路,却就这样渐渐走到了这条路上。或许这就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吧。未来,她希望继续做一些有影响力的工作,但这种影响力不是发了多少文章,影响因子是多少,而是科研成果从基础研究到转化应用的推动,希望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最终应用到临床,让更多的患者受益,这是她长远的科研目标。教学篇——桃李天下的育人之路“学不足以修己治人,则为无用之学”。这也是肖泽宇教授在教学和带领团队过程中一直遵循的理念。肖泽宇教授介绍说,纳米医学研究一定要融入化学、生物以及药学技术,因此在选择团队成员时,她总是综合考虑。当前十余人的团队中,包括一个助研,一个技术员,一个博后,四个博士和几个硕士,分别是具有化学、生物和药学专业背景的人才,从而形成了一种交叉融合、相互学习、各取所长的良好团队氛围。能够实现以医学问题为导向,依靠化学人才创造出新的材料和分子,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进而通过药学人才和药学评价使其真正地在细胞动物实验上验证其有效性。只有通过具有生物背景的人才能回答在好的治疗效果中,还隐藏着哪些生物学的机制。对于团队成员,肖泽宇教授主张大家一定要既独立又团结,即一方面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团队,必须要有团结快乐的氛围,共同实现课题的突破。此外,她还强调了团队成员的创造力培养。教学中,肖泽宇教授主要承担本科生的教学任务,每年本科理论课时大概有60个学时,主要教授《药理学总论》。多年的教学生涯,让肖泽宇教授赢得了学生的高度评价。或许是因为她从不照本宣科,总是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将基础知识传授给他们;亦或许是她总是在教学中为学生考虑的更加长远,教给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不断将基础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存,从而在未来从事医药行业或其他行业中更加受用。但无论哪一方面,她都让学生意识到了知识的意义和重要性,兴趣比死记硬背更重要。教书育人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肖泽宇教授认为,站在三尺讲台的成就感是其他行业所无法比拟的。这也是为何当初她选择到高校工作的原因。如今,她最渴望桃李满天下,走到哪里都有自己的学生。她觉得本科的教育对人的影响非常大,作为一位老师,可能某一句话或某些理念就能影响一个学生的未来。“我最大的希望就是曾听过我的课的学生,当他有一天真正成为一位医生的时候,还能够记得我的一些想法,用我教过的知识能真正去帮助病人,我觉得就够了。”肖泽宇教授就是这样一直心无旁骛地醉心于科研和教学工作中,远离浮躁,默默耕耘,也因此在漫漫人生中走得更加稳健和踏实。

文章来源:《教书育人》 网址: http://www.jsyrzz.cn/qikandaodu/2020/0924/691.html

上一篇:和风化雨,润物无声
下一篇: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育人功能的探索

教书育人投稿 | 教书育人编辑部| 教书育人版面费 | 教书育人论文发表 | 教书育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教书育人》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