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百年老校的年轻“掌门人”宓莹:教书育人必须

来源:教书育人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6-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人物小传 宓莹,上海市徐汇区汇师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1997年入党,担任汇师小学校长12年来,始终秉承真心赏识的理念,按科学规律办学,尤为重视师资团队的培育,带出了一支政

人物小传

宓莹,上海市徐汇区汇师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1997年入党,担任汇师小学校长12年来,始终秉承真心赏识的理念,按科学规律办学,尤为重视师资团队的培育,带出了一支政治素质高、师德修养好、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先后获得上海市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上海市特级校长、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提名等荣誉。


从一名普通的小学数学教师,成长为一名特级校长,扎根基础教育30年,上海市徐汇区汇师小学校长宓莹对教育有独到的思考。“小学生喜欢一门学科,大都是因为喜欢这门课的老师。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点亮一个学生。”

有教无类,教好每一个学生,老师首先要做什么?宓莹脱口而出两个字:赏识。“老师要赏识学生,在课堂中不仅要传递知识,还要给学生正向鼓励,在润物细无声中传递做人的道理。”

在宓莹的引领下,汇师小学从只有一个校区、30个班级的小学,历经两次转制,发展成为如今拥有三个校区、50个班级、2000名学生的优质公办学校。

满足更多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期待,公办学校应该怎么做?宓莹的回答同样是:赏识。“要赏识教师,为更多年轻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吸引更多优秀的人从教。”

把每个学生的健康、快乐、幸福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一名党员,宓莹深知教育事业的重要性——这是最朴素也是最神圣的事业,当老师的人,必须始终“眼中有光、心里有爱”。

把课堂“搬”到操场,突破常规教法和学科边界

30年坚守一所学校,对于宓莹而言,是一件幸福且有成就感的事。

1992年,还在师范学校读书的宓莹就在汇师小学实习。毕业后,汇师小学向她敞开了大门。

宓莹的数学课,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她上课,课堂被“搬”到了操场上,孩子们围坐在校内一棵百年大树下,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出怎样计算大树的高度:“我用放风筝的办法,来算大树的高度” “我用升氢气球的方法,来算大树的高度” “我用太阳的影子,来算大树的高度”……孩子们真正实现了在玩中学。

不仅如此,在指导学生计算学校百年老树高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外,宓莹还在课堂上做“加法”:从老树的年龄入手,她还给孩子们讲述百年校史小故事,把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和环保教育有机贯穿在数学课中,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在小学,不少老师喜欢“规规矩矩”的课堂。但宓莹认为,课堂严肃过头,活力不足,似乎不利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也可能消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有没有可能让教师教得舒心、学生学得开心?她提出了“生态课堂”的概念,鼓励增加课堂内外师生之间的互动,注重引导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她给年轻教师的建议是:用生活中的真问题,点燃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

比如,汇师小学中城校区刚刚建成之时,老师就请学生们一起集思广益,测算一下新校区运动场地的护栏长度,让大家成为新校区绿化工程的“小设计师、小建筑师”。

“让小学生参与学校设计,不仅需要调动多学科的知识,也能让他们在为学校建设提供奇思妙想的同时,增强小主人翁意识。”在宓莹看来,教书和育人是有机的整体,而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

如今的孩子视野广阔,知识积累广泛,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洞察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光教一些知识是绝对不够的,要通过有效的教育,让孩子心底有爱——眼中不仅有自己、关心家人,也要懂得爱他人、爱国家。”

把优秀人才留在公办小学,一个个谈一个个教

2009年,宓莹接过老校长的接力棒,正式成为汇师小学这所沪上知名百年老校的“大家长”。一上任,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两校合并、平稳过渡三大任务接踵而来。彼时,一些质疑的声音也开始飘进她的耳朵:“这么年轻的校长能担起重任吗?” “学校从民办转制为公办小学,生源不同了,好老师留得住吗?”……还有不少家长更是忧心忡忡,感到“不出三年,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口碑必定下滑”。

怎么办?宓莹认为,办学要“破冰”,抓好一支能教书育人的教师队伍是关键。十余年来,她领衔制定校本化教师专业发展指南,推动开展了三轮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大力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撑。

文章来源:《教书育人》 网址: http://www.jsyrzz.cn/zonghexinwen/2021/0610/1060.html

上一篇:2021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工作启动
下一篇:教师风采:立德树人、教书育人,邻水中学教师

教书育人投稿 | 教书育人编辑部| 教书育人版面费 | 教书育人论文发表 | 教书育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教书育人》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