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老师用心教书,家长潜心育人,我们一起努力!

来源:教书育人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8-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家长、老师和孩子,三者之间最好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有人把教育的过程,比作种植一棵树。如果孩子是一株幼苗,那么家长和老师就相当于土壤与园丁。家长要帮助幼苗扩张根系,向

家长、老师和孩子,三者之间最好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有人把教育的过程,比作种植一棵树。如果孩子是一株幼苗,那么家长和老师就相当于土壤与园丁。家长要帮助幼苗扩张根系,向上生长,老师就要修枝剪叶,促进树苗茁壮成长。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孩子养成好的品性与根底,消除坏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光靠爱是不够的,必须相互依靠,互相信任,才能成就孩子。

1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是孩子最好的课堂总有人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但他们也忘了一句话:一个好老师,或许能影响孩子三五年,但一个好家长,能让孩子受益一辈子。我们发现,除了文化知识,孩子学到的大多数东西都来自于家庭教育。成功的孩子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优秀的因子,失败的孩子都会在父母身上找到失败的根源。难怪有人说,最好的学区房是家里的书房,最好的学校是家庭,最好的老师是父母。在孩子面前,父母从思想品德到生活细节都是教育,教育无小事。

2父母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比不上教育孩子的荣光也有人说:家庭是孩子的一面旗帜,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作为对孩子影响最深的人,身为孩子模仿最多的形象,把孩子教育成功,是父母一生中最伟大的事业。赚再多的钱,孩子没教好,也许会被败光;事业再成功,忽略了孩子,也许他的未来一塌糊涂。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不管我们在外面有多风光得意,最终都要回归家庭,养育孩子。父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是投资自己后半生的幸福。教育无法撤回重来,不要等到孩子长大了才后悔,更不要等到将来让社会狠狠惩罚孩子。

3请善待每位严厉的老师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明天如果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那么教师就是第二任老师,是孩子成才的指明灯。老师最大的责任,不只是传授文化知识,更要和家长一起教好学生。教育从来没有两全其美,我们不能一边期望孩子成才,一边以爱的名义放纵孩子。如果教育完全顺应“天性”,恐怕孩子连起跑线都迈不过去。孩子的成长成才,既需要赞美的阳光,也需要批评的雨露。正因为把学生当成自己孩子来看待,老师才会如此吃力不讨好地批评与管教,只有负责任的老师,才会用心管孩子。没有老师是完美的,但为孩子着想,盼孩子变好的心,一定是最真诚的。

4家长站在老师的对立面就是对孩子的最大伤害常常听老师说:每当面对班里的孩子,仿佛都能看见站在他身后的父母的影子。当学生不听教,家长不理解时,老师会很苦恼:我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帮到孩子?家长对待老师的态度,决定了老师对待孩子的态度。家长与学校的关系,与孩子老师的关系,对老师及班级的关心,都会带给孩子最直观形象的教育。如果家长坚持站在老师的对立面,始终不愿意付诸信任、理解、支持与配合,老师的教育就很难进行。毕竟在一个失去信任的环境中,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各位家长,千万别让你的不信任与不支持,成为教育孩子的最大阻力。

5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榜样教育界里有一条流传很广的公式:一个优秀的孩子=60%家庭教育+30%学校教育+10%社会教育。学霸非天生,每一个学霸的身后,都有一个给力的家庭。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父母积极上进,孩子就会热爱学习;父母关系和谐,孩子就会热爱生活。再好的名校,再优秀的老师,其实都比不上父母的言传身教。正如董卿所言: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首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好的教育,不是靠苦口婆心的说教,而是身体力行的言传身教。父母的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对孩子来说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教育路上,最不该缺席的是家长,最不该娇惯的是孩子!

6最好的学校教育是老师潜心教书,让学生踏实学习教师选择了教育这个职业,绝不只是为了养家糊口,而是出于对孩子的爱。虽然,有些老师稚气未脱,有些老师存在疏忽,但不可否认,大多数老师都在为孩子竭尽所能。始终记得这么一句话:老师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与孩子毫无血缘关系,却时刻关注着孩子,想尽办法帮助孩子的人。明明顶着压力,却还是大动干戈地批评教育孩子;明知冒着风险,却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弃任何一个孩子。这是教育的悖论,也是为人师者最大的深情。无论如何,都是为孩子着想。

文章来源:《教书育人》 网址: http://www.jsyrzz.cn/zonghexinwen/2020/0814/507.html

上一篇:扎根农村二十七载,孕育桃李芬芳 | 教书育人楷
下一篇:教师教书育人,医生治病救人,哪一个对社会的

教书育人投稿 | 教书育人编辑部| 教书育人版面费 | 教书育人论文发表 | 教书育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教书育人》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