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李德智:在教书育人中回报社会

来源:教书育人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7-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讲述人:李德智,70岁,出生于湖北荆门退休单位:湖北文理学院 我是一名幸运儿。 回望这70年的点点滴滴,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我顺利地完成了学业,之后成长为湖北文理学院外国语

讲述人:李德智,70岁,出生于湖北荆门退休单位:湖北文理学院

我是一名幸运儿。

回望这70年的点点滴滴,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我顺利地完成了学业,之后成长为湖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的副教授,在三尺讲台上为国家作贡献。

最近,我们学校正在准备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节目,12位和新中国同龄的退休干部将一起表演歌曲《我们这一辈》,由我担任主唱。每次看到这首歌的歌词,我都很感慨,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当倍加珍惜。

在艰苦岁月中成长

1955年,我未满六岁,便进入村小学习。当时,每天早上上学之前,需要放一次牛,晚上放学后,也要放一次牛,有多的时间,还需要在家里种地,帮家人做些农活。

1959年,国家进入三年困难时期。当时能吃的东西很少,树皮和野菜我都吃过,记得当时吃树皮时,家里人把树皮先用镰刀剥下来,再晒干剁碎,然后磨成粉做成饼。

我是家中唯一的孩子,所以家里面有什么吃的喝的,父母总是先让我吃,虽然没有什么营养,但是总能把肚子填饱。

1968年高中毕业,因为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9岁的我毕业后便回到了农村老家。回到老家后,大大小小的农活我都干过。还记得当时在老家干活时,需要挖一条与汉江相连的人工河,把水引进去进行灌溉。三九天,我们光着脚,踏着冰碴子挖土,一个个脚底都冻得通红。

在那段返乡的日子里,我还学会了做木工,制作二胡,帮人理发等手艺。做小桌子、小椅子或者衣柜,都是那时候学会的。

正是因为经历过艰苦的日子,体会过生活的酸甜苦辣,我才更懂得知足、珍惜。

如今,过着这样稳定幸福的老年生活,我很满足。

怀揣梦想重返校园

1966年,我进入沙洋中学读高中。在高中学习时,班上的同学个个都很用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一所好大学,奔一个好前程,改变自己的命运,几乎班上每个同学心里都有一个“大学梦”。

1968年那年,大学基本上没有招生。高中毕业返乡后,回家出工做活,大学何时招生、怎样招生这些问题心里也一直没有底,大学梦也搁置在了一旁。

因为当时农村里高中生很少,一个村里只有两三个,不久后,我便成为一名民办教师,在村里教中学。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各地高校开始陆续招收新生,各地通过选拔推荐合适的学生进入大学学习。

1970年秋新学期开学时,我被选上参加沙洋区老师公开课比赛,给高一的学生讲了一节公开课。当时还有许多初中的学生和老师去旁听,我心里很紧张,一节课下来全身都是汗。没想到课讲完后,反响很不错。当时区教育组得知有一个上华中师范大学的名额,便把这个上大学的名额给了我。

1971年2月,22岁的我来到武汉,成为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的一名学生。记得当时走进华师校门的那一刻,我心里很激动,几年前上大学的梦想在此刻终于成为现实。

进入学校后,当时班上的同学年龄有大有小,年龄最大和最小的相差很多。由于文化基础不一样,学生们接受大学课程的能力也不同,即便如此,大家的学习劲头还是很高,也都愿意吃苦,格外珍惜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

扎根襄阳潜心教学

1983年,襄樊职业大学创建。通过人才招聘,我来到了襄阳,正式成为襄樊职业大学的一名教师,从此与襄阳结下了不解之缘。

进入襄樊职业大学后,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让外语系英语专业从零开始。于是,从招生要求,到教学计划,再到课程设置,招收英语专业等过程中遇到的每个问题,我们都商量着自己一个一个解决。

从襄樊职业大学到合并后成为现在的湖北文理学院,从第一届到现在,整个英语专业的教育思路一直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第一届招生时,我们一共招到30位学生,现在,每届学生基本上达到300人。

把英语专业办好后,我们又积极筹备,准备开办日语专业。办学过程中,我们遇到过很多困难,也多次奔波于东北、上海、武汉各地高校,学习办学经验,终于在外国语学院里增设了一门日语专业。

近四十年的教学生涯,我坚持在讲台前和学生们面对面,让他们收获新知,也为他们答疑解惑。每次看到他们把知识点学懂弄通,心里总是有说不出的高兴和满足。60岁时,之前教过的学生们来为我庆生,我非常感动。

工作时有书教,有人听我讲课,还能回报社会,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如今退休了,在关注学校的发展之余,还能在离退休处建华路支部为其他退休人员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为晚年生活添彩,我很珍惜当下的生活。(全媒体记者刘睎菁整理)

文章来源:《教书育人》 网址: http://www.jsyrzz.cn/zonghexinwen/2020/0718/392.html

上一篇:大学教师和小学教师,都在教书育人,待遇大不
下一篇:大清皇族最后一位格格,一生教书育人,临终遗

教书育人投稿 | 教书育人编辑部| 教书育人版面费 | 教书育人论文发表 | 教书育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教书育人》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