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王学俭教授:坚守奋斗,教书育人|治学大家谈

来源:教书育人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5-14

【作者】:admin
【关键词】:
【摘要】:由于疫情,今年遇到很长的宅家时间,严校长倡导教师进行治学思考,也引发了我对自己执教生涯的回忆和思考:我是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进入兰州大学学习并毕业留校的,韶华如

由于疫情,今年遇到很长的宅家时间,严校长倡导教师进行治学思考,也引发了我对自己执教生涯的回忆和思考:我是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进入兰州大学学习并毕业留校的,韶华如驶,一晃在母校的教学岗位上忙忙碌碌四十余年,一路走来,思绪万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变化非常迅速,我们这一代人完整地见证和参与了40年来社会及教育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历史给了我们在学校的教学服务管理、学科筹建发展、科研平台创建、社会活动服务等方面参与的机会,回想起来可以说一直处于不停地学习和适应社会变化的过程中,也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如何使教育教学活动体现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由于历史和个人的局限,只能在干中学,学中干,努力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通过整体性的实践提高作为一个教育者的追求,积极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和践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就从教学工作来说,我1986年从西安交通大学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回校后就面对全校学生开设《社会学原理》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当时可以说是赶着鸭子上架;1995年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学习回国后承担《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公共课程,经过多年的努力使这两门课均成为省级精品课程;随着学科的发展,2001年后给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和《公共政策分析》专业课程,并且给研究生上《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法律社会问题》,2006年后给博士生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前沿》专业课和《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公共课,就这样不知不觉前后曾主讲过十二门课程,且每年的教学工作量平均没有少于300个课时。此外,在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我还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及社会服务工作,先后培养(包括在读)研究生近百人。学校的责任就是进行文化的传承,教师的责任就是育人,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专业引导与教育培养,回想起来感触颇多,在这里谈几点个人的体会与认识。

在学生的培养中

要重视他们的潜能和发展

学生的层次和类型不同决定了对他们的要求和培养目标是不同的,本科生主要是基本专业素质与思维方式的训练,而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完成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因材施教和循循善诱,而且更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和潜力的开发,正所谓俗语中所说的“师父引进门,修行靠个人”。同时,研究生培养不仅为开展科研工作,更为推动学科和社会正向发展培养“接班人”;而且也为社会各个行业和领域培养高素质的“储备人才”。因此,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现富有发展潜力、具有科研志向的“千里马”,是做好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要善于发现不同学生的潜力和特点。考察一个学生的潜力和素质的标准有很多,包括学业成绩、社会责任感、入学成绩、面试表现、科研经历、发展志向等等。当今世界发展迅速,最好的学生除了注重综合素质全面外,也要关注他们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百年复兴梦,少年中国说,勇气、进取、创新、冒险、甚至豪壮,这一切正是青春少年最可贵的精神品格。因此,要注意与学生的交流和观察,进行有效的双向互动,善于发现不同学生具有的特点和潜力。再者,针对学生将来就业选择的多样化,培养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强化不同学生的潜力和特长,探寻和提供学生彰显潜能的平台,开展针对性的培养和提高。然而,在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中,对学生的科研潜力和科研能力需要重点关注,博士研究生无论是学习还是将来进入工作岗位,都是需要和科研打交道的,没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是不行的;同时,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名额、资源也是有限的,要将这些资源重点给予有志于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的人身上。此外,在研究生培养中,要注重硕士和博士培养的连贯性,发掘一部分具有研究兴趣和研究潜力的学生,在硕士期间就以严格的学术研究素质培养为导向,进而在继续攻读博士期间就能够游刃有余,这种一以贯之的科研训练能够为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除了完成整体性教育的培养任务,重点学校和重点学科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科知识连续,专业追求纯真,敢担发展重任的学科储备人才,为本学科未来发展创造条件。

在学生的培养中

要体现教育规律并因材施教

学生的发展层次和学习阶段不同决定了实施教育的方法和要求是不同的,本科生的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实施教育的方法区别不言而喻,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目标也是有规定性要求,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培养从本科期间的知识传授的教学为主转变为科研能力培养为主,尤其是文科类学生需要注重培养文献收集的能力、发现和研究问题的能力、议题阐释和论证的能力、逻辑推导的能力等。在三年的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中,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年级有着不同的培养要求。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是一种精英式的培养,这一方面表现在博士专业学习和研究的人数较少,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博士研究阶段的学术攻关和研究创新性。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向的博士研究生而言,一般要求第一,能“战”,即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敢于表达,能唇枪舌剑的活力,正如列宁称赞马克思主义“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要不断对自己原有的思想进行深化和再思考,提出有创造性的思想。第二,能“抠”,具有独立的研究能力,能够对理论和现实中的重点问题追根溯源,不断地追问,“打破砂锅问到底”,展开系统全面的阐释和解题,从而得出自己的见解。第三, 能“磨”,即所谓“铁杵磨针”,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及严谨的研究精神和治学品格,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不断创新和突破,在学术成长的道路上不断攀登。第四,能“融”,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对于学科平台和学术氛围有着特殊的依赖,这就需要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本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学术群体的整体协同联动优势,营造和谐融洽的学术氛围,为博士研究生开展研究工作创造平台、营造氛围、提供契机。在博士生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制定和调整培养计划、指导研究选题和学位论文,同时也要关注博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状况,使博士生能够德才兼备。再者,独立和创新是博士阶段学习和研究的重要特征,博士研究生对自己的博士生涯也要有明确的研究计划和步骤、研究方向和领域、阅读文献和书目等,作到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同时所有环节要认真督促完成,并且也不能替代他们成长的过程。

此外,在我多年研究生培养的探索经验中,一个很值得一提的做法就是“传帮带”模式。国家重视少数民族计划,我前后招收包括藏族、回族、蒙古族、满族、土族、彝族等十余名研究生,另外还有部分在职的思政专项,培养工作和过程具有一定的挑战。在此过程中,每位研究生的学术成长都有着不同的问题,刚入门时,既有在学习态度、研究方法、研究方向等方面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也在“如何学习、如何研究”的操作性方面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小问题”,同时,也存在着研究生对于一些问题不敢、或者不愿“麻烦”导师,不能及时沟通,搁置和积压形成的“大问题”。针对这一状况,我的经验是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之间形成“传帮带”,尤其是博士生和硕士生以及研究生与本科生之间的“传帮带”,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高年级的研究生对于解决研究和学习过程中的“小问题”一般都有自己独到的经验和办法,加之同学之间更便于交流沟通,能够对低年级研究生平时生活、学习、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时随地解决,防止“问题”的搁置与积压。同时,同门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也能够实现信息共享和“互通有无”,这对于成长至关重要。而对于一些“师兄师姐”难以解决的,或者是对研究生成长比较重要的“大问题”,再由导师过问指导。同时,在“传帮带”过程中,导师也要认真督促,体现“无为而无不为”,正如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所言:“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因此,施教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营造“传帮带”的平台和习惯是我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唤醒”的好办法,我认真抓住了老生返校、“迎新聚会”“欢送毕业生座谈”、项目论证及课题研讨、论文修改及交流、论文开题及中期考核、毕业答辩等各种工作环节进行引导和固化“传帮带”的模式。

在学生论文选题中

要注重专业特色和问题导向

学生论文的选题与撰写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头戏,在研究主题的遴选上要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掌握学术前沿,填补研究空白,回应现实需求,创新研究方法,规避重复选题;在研究规划上,既要有宏大叙事,又要精细化和可操作化,掌握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在研究方法和论述方式上,既要继承已有研究方法,又要有所创新突破,既要保证各个章节之间的相互衔接,又要注意具体行文的内在逻辑,确保研究成果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贯性。

同时,由于社会科学同社会的现实联系密切,学生的论文选题既要在研究视野范围内,也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特点,更要重视研究工作满足社会需要。在当前学术分工日益精细化的背景下,要注意发挥自己专属的擅长领域和研究特点,而对于自己研究领域之外的学术议题并不一定具有很专业、很独到的见解,这可能会为指导留下后遗症。然而,在研究生的选题过程中经常出现学生的论文选题与导师的研究范围相脱节的状况,这容易导致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把握和指导学位论文,所以,研究生的选题一定是将我的研究擅长和学生的研究兴趣相结合,倡导在我的研究范围内和关注重点问题中找到研究的兴趣点,这样既能够使学生有足够的兴趣和动力完成论文的选题和撰写,同时自己才有足够的能力和鉴别力对论文进行指导和监控,最终形成一篇优秀的学位论文,这方面回顾起来自己还是有经验与教训的。这些年在研究生论文选题过程中,大多数研究生的选题始终是围绕着学科的主流问题和我擅长及提倡的问题展开,既有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论、空间论、生态论、协同论、信息论、权威论、制度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等宏观问题等,也有属于“大思政”领域的人的现代化、社会心态培育论、中国精神教育论前沿问题等,这些选题既各具特色,又构成体系,逐渐形成系统完整的研究格局,有利于形成我们自己的学术团队和研究品牌

在学生素质培养中

要引导他们

“脚踏实地、志存高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一句名言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对学生的培养并不仅限于学术培养,事实上,导师所秉承的道德理念和精神追求对学生会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就导师而言,对研究生的培养首先是对学生科研精神的塑造。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是国家未来的精英人才,具备基本的科研精神是开展研究工作的基础。我认为学术研究的灵魂就是能够永葆一颗“好奇心和敬畏心”,同时,从事科学研究也要具备“求真”的精神。只有具备了“好奇、敬畏、求真”的精神,才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学术研究者,这也是研究生求学期间所需具备的基本精神。同时,研究生作为国家未来的精英人才,在具备“才”的同时,更要有“德”,需要“德才兼备”。这里的“德”,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能够自觉肩负起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的责任,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及倡导命运共同体的今天,更要树立世界眼光和中国情怀,立足自己的本职工作,着眼于中国改革发展的大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追求,同时要注意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及“接地气”意愿的培养,严格要求他们发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认真敬业的“工匠精神”,真正做到“脚踏实地、志存高远”。

从具体来看,学生素质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仅限于课堂教学或者学术训练中,“生活小处总是藏有大观”,导师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更准确来讲是“熏陶、感染”,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总是在平时的言谈举止中体现出来。因此,学生素质的培养更多的是来源于平日师生之间的嬉笑言谈和处理具体事务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为人处事的道理。尤其是每一位学生在具体的成长阶段所遇到的问题都是不同的,有来自于人际关系的、有来自于家庭生活的、有来自学习状况的、有来自于科研任务的、也有来自于情感交往的等等因素,这时导师就要细心观察、循循善诱,针对学生的具体处境进行相关的道理和经验交流,引导学生成长和进步。

作为一个人民教师,帮助学生立志成才是我们矢志不渝的心愿和追求。记得《燃灯者》中有句话说得好,“‘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先生就是一盏放在灯台上的灯。他照亮了一家人,这家里有求善问道的莘莘学子,有漫游精神世界的读书人,也有辛劳于野的大众。”就我而言,教师职业就是点亮精神灯塔的“燃灯者”,要始终坚守在不断奋斗和学习的路上。坚守不仅要在具体的岗位上,更应该在理想追求的路上;奋斗不仅在认知和语言表达上,更应该在实践和探索的行动中。

最后,这次疫情在全球暴发,对人类社会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考验,我们一定要处变不惊,积极进行未来发展的思考并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情,我相信冬天一定会过去,春天一定要来到。

作者简介

王学俭,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甘肃省社科联副主席,教育部兰州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中心主任。

内容来源 |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教务处

编辑 | 史梓茵

责任编辑 | 周唱

主编 | 肖坤

文章来源:《教书育人》 网址: http://www.jsyrzz.cn/zonghexinwen/2020/0514/341.html

上一篇:“物理院士”王业宁教书育人60年,培养近百位硕
下一篇:教书育人用真心,以爱育爱铸师魂

教书育人投稿 | 教书育人编辑部| 教书育人版面费 | 教书育人论文发表 | 教书育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教书育人》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