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高职院校师资培养及质量管理中“三级问责”逻(3)

来源:教书育人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4.2 锻炼阶段:提升业务水平,胜任岗位 在新教师熟悉岗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锻炼阶段的培养周期为2-3年,目标是使教师能够胜

4.2 锻炼阶段:提升业务水平,胜任岗位

在新教师熟悉岗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锻炼阶段的培养周期为2-3年,目标是使教师能够胜任岗位工作。系部从培养管理过渡到质量管理阶段,加强教师业务能力的考核和问题改进。同时,学生在此期间发挥问责载体的重要作用,通过教学文件、学生成绩、教师测评、听评课和座谈会等教书育人数据的采集分析,查找教师业务能力的薄弱点,系部进行课程建设、学生辅导、岗位进修、培训交流等优势项目资源的再次调整,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

4.3 发展阶段:搭建多元平台,开拓岗位

经考核优秀的青年教师,系部为其搭建多元化的实践平台,发展阶段的培养周期为3-5年,目标是使教师在专业办学、教学管理、校企合作、社会服务、教科研等领域取得能力的跨越提升。教师自身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多元化平台的搭建和成长潜力的挖掘,基于系部问责和教师问责的机制,系部从专业办学的角度出发,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行业发展趋势,制定专业办学及教师发展的战略计划,明确职责划分和质量管理标准;教师应在多领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拓宽职教视野和职责范畴,为专业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做出贡献[10-12]。

4.4 共建阶段:形成教育成果,引领岗位

教师培养和质量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建立高质量的师资团队,共建阶段的培养周围为6-10年,目标是使骨干教师成为专业办学发展的核心力量。系部按照高职院校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标准,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行业专家组成专业办学共同体,以专业教育教学成果为目标载体,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教育项目申报,系部、教师和学生形成相互协作、相互监督、共同发展的有效循环。

5 系部“三级问责”逻辑链的实践分析

5.1 统筹管理,推进教师质量的不断提升

以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我院医学技术系22位专任教师为研究对象,本科4人,硕士15人,博士3人。其中,3年内新入职教师11人,工作3-10年的青年教师5人,10年以上的教师6人。系部根据不同专业的建设需要,针对16位青年教师、1000余名学生和系部自身开展“三级问责”管理:(1)学习阶段:新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教育教学的主动性高。按照系部《新教师的业务能力标准和培养实施方案》,新入职教师完成全部培养内容,经学校和系部考核为合格,且积极参与完成课程改革项目和育人管理等工作,学生对新教师的认同度100%。(2)锻炼阶段:系部有序开展青年师资的培养工作,教师的业务能力稳步提升。系部统筹规划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及质量评估、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四类平台,涉及10余门专业核心课程、百余次教学研讨活动、近50间实训室的规划设计和6项人才培养项目,实现了青年教师培养有平台、质量监督有载体、业务提升有帮手的优势局面。(3)发展阶段:系部建设全面推进,教师发展各具特色。结合系部专业实际情况和特色高水平专业标准,系部在专业、教师、学生的不同层面制定建设规划,组织完成教师发展的规划进程和质量标准,在教科研、院校合作、育人管理等不同领域,呈现出个性发展、优势互补的良性态势。(4)共建阶段:师资结构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成果明显。根据教师发展和专业建设的不同需求,系部组建项目共同体6个,教师承担并参与专业研究、课程建设、考评模式改革、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研究课题14项,撰写并发表论文12篇,参与国家规划教材编写6部,主持完成院内外教育教学成果18项,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获奖15项,开展师资共建、学生培训、课题研究、教材编写等校企合作项目18项,社会服务方面开展专业对口帮扶1项。

5.2 协作监督,改进教师发展的困惑难题

“三级问责”逻辑链的应用优势体现在系部-教师-学生间的相互协作和质量监督,解决了师资培养中的困惑和难题:(1)如何更全面地培养教师的职业能力,系部进行了必要的调研和总结,重新规划行业、学院和系部的优势资源,为教师搭建了更加合理的学习发展平台;(2)如何发挥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基于职业标准下的自我问责起到了关键作用,教师在目标导向的原则下开展学习、锻炼和提升,实现了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整改及时、质量提升的培养效果;(3)如何有效地监督师资培养质量,学生作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载体,在教师培养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观察数据,系部和教师实现了常态化管理和动态监测的统一,是教师培养质量管理的最关键要素。

文章来源:《教书育人》 网址: http://www.jsyrzz.cn/qikandaodu/2020/0722/416.html

上一篇:刍议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及教学渗透策
下一篇: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思政实施的探索与思考

教书育人投稿 | 教书育人编辑部| 教书育人版面费 | 教书育人论文发表 | 教书育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教书育人》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