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大思政视域下的大学体育课程育人路径研究

来源:教书育人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随着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不断发展,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依靠着年轻人不断进行接力。为实现中国梦,要求年轻人在体魄健康强壮的基础下,还应具备正确的思想价值观

随着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不断发展,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依靠着年轻人不断进行接力。为实现中国梦,要求年轻人在体魄健康强壮的基础下,还应具备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将体育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融合起来的思想政治课程,满足了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需求[1]。但由于我国大部分高校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学的互相融合,因此,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重新规划大学生体育课程的育人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思政”视域下进行大学生体育课程育人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中提出,在进行教学时,为使全面育人的教学目标能够得以实现,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其中。作为重点环节的课程教学,需将所有的课程与思想政治保持统一。将所有课程与环节中,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思政,使得大学教师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责。为了使大学体育生的理论知识技能基础、思想政治素养共同发展的目标能够得以实现,我国大学体育教程,在大思政的背景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和体育知识资源进行整合、改革成为了必然的趋势[2]。

二、大学体育教学现存问题

在现阶段的大学体育体育课程教学中,更多的是对普及体育专业技能知识的重视,关注学生的体育成绩,对于将育人与教学进行完美结合,还需进一步加以完善。

(一)缺乏育人意识。由于教师和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理念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导致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教学目标较为不清,学生只是为了获取学分而进行体育知识的学习,偏离了学生身体发展的本质要求。根据学校提出的,必须修够两年大学体育课程和完成学分的硬性规定,大部分学生会选择相对较容易且得分容易的体育项目,导致大学生对于学校开展体育课的初衷产生了误解。同时,大多数学生的课外活动意识较为缺乏,被动的接受体育锻炼,对于体育教师的评价机制较为缺乏,只是通过体育成绩对其进行体育教学评价,没有重视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社会现象日益严重。据统计,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情况不是很理想,体能指标也呈现下降的趋势[3]。

(二)没有协调好育人与教学的关系。缺乏创新的体育课程模式,使得在进行教学时过于千篇一律,教师通常采用模仿教学和竞赛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有悖于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行为模式,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仍然不能得到提升,不能增强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制定的教学计划偏离了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许多高校不重视教育大学生,只是热衷对写生进行培训和比赛,不重视能对学生的智力和体育发展起作用的“综合教育”指导思想的发展,没有统筹好教学与育人之间的关系,不重视体育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就将价值引导与教授知识相融合的课程目标来说,可将大学思想政治课程分为现行和隐性两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等,属于显性课程;囊括了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的综合素养课程为隐性课程。由此可知,体育课程为隐性的思想政治课程。高校设置的体育课程没有将显性和隐性课程进行良好的结合,将思想教育的重担,主要放在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上,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与各类隐性课程中的体育课程共同发展,没有将显性课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核心价值发挥出来。从根本上看,“课程思政”不是一个额外增加的活动,其实就是一种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课程观,在政治改革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上,进行全方位的培育人才,使学生的德育思想,在潜移默化中能够得到提升。若没有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关系进行妥善处理,会对体育课程的效果产生较重的影响[4]。

三、“大思政”视域下大学体育课程育人策略

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学课程互相结合统一的过程下,形成了“课程思政”。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上。为了使体育工作能够顺利开展,通过以体育专业知识作为承载体的体育课程,对政治思想的方向指导进行强化,着重体现出具有价值和责任感的综合素养课程[5]。为了使大学生的体育工作更加完善,需将人才培养的要求作为出发点,根据国家意识形态的战略高度去计划,利用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为主线,使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教育功能,能够被充分地发挥出来,为了使思想教育在课堂上能够逐渐被强化,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路线,同时也要对体育建设加以关注,使价值导向和知识转移的合理有效结合能够得以实现。

文章来源:《教书育人》 网址: http://www.jsyrzz.cn/qikandaodu/2021/0617/1076.html

上一篇:宿州教师孙浩的万里援疆路
下一篇:当教师面对不配合型家长

教书育人投稿 | 教书育人编辑部| 教书育人版面费 | 教书育人论文发表 | 教书育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教书育人》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